古巴作曲家布勞威爾對於二十世紀的吉他曲目貢獻良多,從練習曲、小品曲到演奏級樂曲,均有重要代表作,本曲也是我教學上用來切入近代音樂詮釋的首選。
一般而言,近代音樂似乎不像古典時期音樂結構工整,旋律清楚,也不像浪漫時期音樂極具有音樂情感上的渲染力。那,這樣的音樂,美在哪裡?
其實,旋律一樣清楚,只是沒有用傳統和聲支撐;情緒張力依舊存在,只是不一定是個人情感的主觀表達;樂曲中「重複」與「對話」的作曲手法仍被使用,只是不容易立刻被發現。透過以下解說,應該會更清楚些:
近代作曲家對於樂曲想表達的樂思通常都有清楚的指示,像是本曲第一行,就有清楚的大小聲記號,音樂對比明顯;下方聲部的主旋律也用強音記號標誌。所以,這樣的樂曲,一樣有主要旋律與伴奏的層次差別,一樣有戲劇張力,它只是在節奏上不對稱,切分節奏不容易掌握,但務必精準彈奏。
樂曲中聲部是會彼此呼應的,會「對話」。在樂曲中的第三行,伴奏聲部呼應了低音旋律,讓我們想像今天有兩個人並不是字正腔圓地在交談,而是用一種外星語言在溝通,逼逼逼逼,嗶嗶嗶嗶,只是用的語言不一樣,但「對話」這樣的概念,依舊存在。
另外,樂句反覆時,除了大聲與小聲的差別,還應該要能找出相異處,就像水果日報裡面常常會有的「找出兩張照片的十個相異點」,音樂其實也是同樣有趣的,在本曲一開始的樂句,除了第一次是mf,第二次出現是pp之外,還有一個音不一樣,就是C 變成了C♯!身為彈奏者,應該要讓聽者能夠理解到這樣貌似相同卻相異的樂趣,所以,我會在C♯ 稍微加點重音,讓音樂更生動。
最後,這首曲子在結構上,是ABA三段體式,樂曲結束前速度要漸慢,營造出逐漸消失之感。
Do no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. 不要因為近代音樂貌似詰屈聱牙,就避免接觸,只要仔細去分析,用心去聆聽,精確地彈奏,音樂元素中該有的一樣都有,曲式架構並無不同,作曲手法上該出現的還是有出現,情緒的張力與樂曲的風味一樣都在。
音樂,永遠是共通的語言。
相關影音請參閱: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