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標題的曲子總是比較容易讓人在演奏時上有所依據,音樂上若能達到類似「詩中有畫,畫中有詩」的境界,那就是藝術的體現。船歌,第一聯想的畫面通常是威尼斯的貢多拉船夫,划著划著,一下再一下,不疾不徐,悠閒愜意。在音樂上,通常會是6/8拍,中等速度。

 

說是6/8拍,當然是通常,因為科斯特就是用3/8拍完成此曲。然而,在音樂上,我還是強烈地感受到6/8拍的韻律。因為,船歌,自然是有水的意向,無論是餘波蕩漾、陣陣漣漪或是一陣浪起,都是有高有低、有起有伏的。若以兩小節為單位來分析本曲,旋律的走向非常符合上述特色,再加上些許的漸強與漸弱,恰恰好,就是標準6/8的船歌風味。另外,譜面上雖然幾乎每兩小節就標記著休止符,我並不會很死板地消音,而是在下一樂句開始之前才稍微消音,營造出水波漸緩,但划槳又下的畫面。

螢幕快照 2016-02-14 下午2.52.00.png

 

接著我想要講一下有關於吉他音樂史的一個重要概念。我們說,貝多芬(1770-1827)是帶領西洋音樂從古典到浪漫的的重要橋樑,但是,吉他音樂的浪漫時期代表音樂家,我們都是以塔雷嘉(1852-1909)為首。是的,吉他音樂的發展晚了將近五十年,其中的原因有很多,最主要的是浪漫時期是鋼琴、交響曲的天下,簡而言之就是偏好大聲且富有表現力與戲劇張力的器樂。況且,現在吉他的雛形,是在1850年由Torres所製造,當時的吉他音量勢必更有限。所以,吉他不會是那個時期的人所偏好的樂器,當時作曲家不會特別為古典吉他作曲,音樂發展自然無法跟上浪漫的風潮。說了這麼多,只是想要強調,科斯特(1805-1883)所的年代,雖然大氛圍下已經是浪漫樂派時期,但就吉他音樂本身,我們還是認為科斯特是古典時期樂派的作曲家。

 

因此,浪漫樂派音樂所常用到的吉他技法,像是抖音、滑音、彈性速度、明顯的琶音,強烈的情緒對比等等,不宜在本曲出現太多。我個人只有在要反覆前四小節多做了一點個人詮釋,畢竟這裡的音樂語法稍微脫離了一點標準船歌的模樣,我用了一點琶音來象徵較大的水波,那划槳,彷彿不小心失了準,把水打到了一片較大的石塊或是牆壁,然後,水花就這樣音階似地流淌了下來,再回歸平靜。

螢幕快照 2016-02-14 下午3.35.00.png

 

音樂,絕對不是稍微來點自由拍子就自以為很有感情,抱歉我這話說的重了些,但我還真的很討厭把節奏不穩認為是個人情感的展現,哈哈!

 

音樂,有對時代背景理解的知性;有對樂曲分析的理性;最後,在穩固技巧的輔助之下,唱出靈魂深處的感性,這樣的演奏,才有好聽的可能。

 

相關影音請參閱: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ifang 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